1. 首页 > 赛事赛况

足球g15-g14足球超级联赛

王健林都忍不住吐槽,投资海外足球到底有多烧钱

足球g15-g14足球超级联赛

投资足球“每年都得烧钱,但是很难赚钱”,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如是表示。

近年来,中国资本在海外足球市场掀起“买买买”的热潮:万达集团出资4498万欧元收购西甲马德里竞技20%的股份,苏宁体育产业集团出资2.7亿欧元收购国际米兰约70%的股份,中欧体育投资公司出资7.4亿欧元收购AC米兰约99%的股份……

区别于长远的远景规划,收购海外俱乐部面临的短期风险不得不防,俱乐部本身的财务危机、中国投资者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都需引起关注。

“扫货”海外足坛

国内政策利好,加上海外足球俱乐部整体不景气、普遍经营状况不佳,促成了中国资本出海扫货的最佳时机,也为中国足球发展改革带来历史机遇。

自去年以来,中国资本开始在海外足球市场“开疆拓土”。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海外收购足球俱乐部金额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就有33起,总投入近400亿元人民币,与上一年相比,收购笔数增长50%,金额增长两倍以上。

2016年,海外收购俱乐部更是呈现井喷式增长。仅2016年8月,就有三单海外收购俱乐部的案例。8月5日,中欧体育投资管理公司宣布与意大利菲宁维斯特公司完成签约,斥资7.4亿欧元收购意甲豪门、红黑军团AC米兰足球俱乐部99.93%的股权。同一天,云毅国际(上海)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宣布收购英超西布罗姆维奇俱乐部控股公司。奥瑞金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则宣布以700万欧元价格收购法国欧塞尔足球俱乐部59.95%股权。就在不久前,苏宁集团宣布旗下苏宁体育产业集团将以2.7亿欧元的总对价,购买国际米兰俱乐部约70%的股权,这是我国民企海外收购的首家G14足球俱乐部。

巨头纷纷出海投资海外足球俱乐部与国内政策风向密切相关。2015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随后《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落地。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发展目标包括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0%,并将推广“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分离改革模式,鼓励发展职业联盟。

在此背景下,海外俱乐部也十分看好中国市场。咨询公司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体育门票、商品和广告总收入估计为34亿美元,仅为美国(636亿美元)的5.3%,上升空间巨大。

《经济参考报》记者梳理多起并购发现,中资在海外的“疯狂扫货”已经涉足英超、西甲、法甲和意甲等世界顶级联赛,其中既有蒋立章这样的个人出资,也有苏宁等大型企业,还有众筹模式财团,其中少部分企业在并购前便已经在体育产业布局。

苏宁董事长张近东表示,收购国际米兰是苏宁集团布局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助力苏宁足球俱乐部全面提升技术体系和运营能力;同时,也是苏宁全球化布局中的重要一环,苏宁将积极利用国际米兰在全球各地的知名度,帮助苏宁拓展海外市场。

自2013年始,苏宁战略投资PPTV,其麾下PPTV体育是国内最重要的体育赛事网络直播平台;同年11月,苏宁接手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正式进军体育产业;2016年5月,苏宁入股体育数据运营平台创冰科技;6月,苏宁体育产业集团成立。

烧钱容易赚钱难

区别于长远的远景规划,收购海外俱乐部面临的短期风险不得不防。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表示:“投资足球能给你带来影响力,但是不会让你赚钱,每年你都得烧钱,这是肯定的。这的确会引人瞩目,但是很难赚钱。”

在海外足球产业投入巨资,其背后无疑对中国足球及体育产业的发展抱有极大的信心。相比较而言,中国体育产业起步晚、份额小,借助海外并购之路实现“弯道超车”确实可能在未来的产业布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分析人士认为,中资出手海外足球俱乐部能够提升品牌影响力,并借助其商业化能力提升业绩。欧迅体育副总裁姚振彦表示,体育产业投资长、回报慢,但衍生出来的品牌价值、广告价值等无法直接用投资回报来衡量。

富国富民投资集团董事长王世渝说,比如收购国米潜在的机会价值很大。一是每年到意大利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至少有27万至30万,将会为国米比赛带来大量的门票收入;二是国米品牌的相关衍生品如鞋服、生活用品等,会带来广告收入,与中国市场对接后,这一部分收入将继续扩大。同时,苏宁也将借助国际米兰力争跻身国际知名品牌行列。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一般而言,足球俱乐部收入来源包括三种:比赛日收入(球票及周边)、电视转播收入(国内赛事及洲际赛事)、商业收入(赞助商、产品销售、球场旅游、其他商业行为)。

德勤数据显示,2014至2015赛季英超盈利7.18亿欧元,德甲盈利3.16亿欧元,西甲盈利2.64亿欧元,法甲亏损0.35亿欧元,而意甲则巨亏1.33亿欧元。意甲排名垫底的原因在于收入过分依赖电视转播版权费用,而其他商业权益开发明显不足,且球员薪水支出过高,达到总收入的72%,远高于其他联赛。就算英、德、西三国联赛目前还处于盈利状态,但各俱乐部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比较大。

业内人士表示,足球俱乐部只有比赛排名上升,潜在价值才会被释放,后期仍需不断投资签约球员和教练,加强运营管理,企业投资入股后,多重风险仍需引起关注。

一方面,财务危机或成企业包袱。中国资本跨境并购一站式服务供应商晨哨集团首席执行官王云帆表示,海外足球俱乐部多是负债经营,普遍面临资金链的问题。苏宁收购国米,苏宁即要承担4亿欧元的巨额债务;中国财团7.4亿欧元收购AC米兰,也包含2.2亿欧元的俱乐部债务。

王云帆说,海外俱乐部多看重中国这个大市场,以并购契机获得更大的发展,但俱乐部多属无形资产或流动资产,对中国市场的对接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仍是很大的未知数。且俱乐部本身由于问题重重,短期内想要盈利仍很困难,中国企业至少需要撑过3至5年,才能逐步达到现金流正常。

另一方面,市场环境复杂考验收购者应对能力。王世渝表示,一个国家的足球俱乐部往往和地方群众的情感纽带联系在一起,一旦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公众情绪的反弹,甚至抹黑中国形象,影响其他中国企业海外收购。

此前合力万盛收购海牙俱乐部后,由于账款未及时到期,引发负面舆论。随后有外媒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认为合力万盛只当老板,没有履行义务出资帮助海牙实现崛起,引起海牙当地球迷的排斥和不满。

意大利奇尼塞勒塞俱乐部副主席卢荣毅表示,中方入主“米兰双雄”后,首先要学会和当地政府打交道。两家俱乐部共用一个属于市政府的球场。这个球场共有5000多名员工,每月工资开销便有200多万欧元,多数都要两家俱乐部承担。他们必须要像尤文图斯一样建造自己的球场,摆脱市政府通过球场摊派给他们的负担。

与此同时,中资对海外体育俱乐部的管理经验存在不足。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副主任刘燕说,当前我国海外并购俱乐部多属于跨行业并购,对于俱乐部管理并无经验,相较于实体资产,俱乐部管理需要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包括聘请球探、教练和高管,组建团队至关重要。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资本普遍持一种观点,即只有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才能借助足球在海外丰富产业布局、扩大品牌影响力,因此中国资本控股俱乐部的比例较高。要做就做大股东,这也是很多中国资本的扩张心态。但实际上,在欧美国家,俱乐部的老板基本上属于一个赞助角色,执行管理的主要是独立团队,这与中国企业的传统理念并不相符。因此,中国资本海外并购球队时除了要做好金钱上的准备,还要调整观念,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中国市场待激发

中国足球名宿金志扬在一次足球研讨会上大声疾呼,现在中国大量资金都流向了国外足球,能否出台一些利好政策,把资金引向中国足球的底层?

在国内,体育正成为中国健康消费的最大产业之一。而世界第一大体育项目足球,和未来世界巨大的足球市场——中国结合,则是全球足球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另一方面,资本纷纷出海进军成熟的国际体育产业,既证明中国经济的强大,也反衬出中国足球的羸弱,吸纳资本能力不足。而在关键的草根阶层,更是资金匮乏。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表示,体育产业的发展多需要立足本土,激发自身体育产业发展的活力,而收购海外俱乐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资本行为,其能否真正促进中国足球市场的发展仍待观察。

资本输出后如何“反哺”中国足球?业内人士分析,最直观的方式无外乎帮助中国球员打通赴海外训练的机会以及提升国内青训水平。

记者梳理中国资本对海外俱乐部的收购,几乎每一笔投资都包括要“反哺”中国足球的青训体系,除了在国内建设训练基地,引入国外先进的培训理念和体系,一些俱乐部还承诺要输送更多优秀的青年足球运动员出国培训。

张近东在收购国米后表示,通过与国际米兰的交流融合,未来将能够助力苏宁足球俱乐部全面提升技术体系和运营能力。国际米兰先进的足球管理理念,科学的训练体系和青训梯队,都能够帮助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夯实基础,提高成绩,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铂涛集团董事长、7天连锁酒店创始人郑南雁以个人名义与中美投资者通过联合收购的方式获得法国尼斯足球俱乐部80%股份,这支球队在过去三个赛季进步神速,拥有多名有潜力的球星,且尼斯一线队22岁以下球员多达8人。

在进行投资谈判时,郑南雁和他的团队便深入了解了尼斯的青训体系,“尼斯是法国乃至欧洲足球青训体系最著名的俱乐部之一,球队18至19岁年龄段的队员都出自青训体系,青训计划完整而详细,在选拔球员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这无疑对中国足球未来如何选拔和培养青年球员意义深远”。

事实上,在此前,欧洲一些俱乐部非常希望能够与中国球员签约,这无疑是其在中国推广品牌的有效方式。但目前中国足坛仍不具备这样的人选和条件。郑南雁就表示:“目前好的中国球员转会费很高,但是水平较欧洲、南美的优秀球员还有些许差距,因此目前暂不考虑引进中国球员去法国踢球。”

业内人士分析,青训要想出成绩,绝非朝夕之功;中国资本能给中国足球带来何种改变,也需要时间检验。如果海外足球俱乐部在青训上的承诺和设想能在中国一一落地实现,至少表明在资本的运作下,中国足球能够从中受益。

走向良性运营之路

中国足球及体育产业走向国际不单单是“大笔一挥”、交钱了事,更需要在国家层面完善相关体育产业政策,与海外收购的俱乐部形成联动效应,加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体育管理人才。

王世渝说,足球产业是经济观赏性体育赛事,优质赛事内容对于产业链形成和盈利模式拓展起到巨大作用。当前不少民企加速海外俱乐部的收购,说明政策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已初见成效。“在完善推广足球产业的政策方针的同时,也要与海外收购的俱乐部形成联动效应,助力整个体育产业从低附加值的运动产品销售,向高附加值的赛事运作、媒体传播和国际品牌提升。”他说。

欧迅体育首席执行官朱晓东说,欧洲足球俱乐部有经验丰富的球探体系和青训体系,具备参加欧洲顶级联赛的资格。他建议,可打通海外与国内俱乐部,在对球员质量进行把关的基础上,选拔国内优秀的球员赴海外俱乐部参加青训,给予国内球员更多的成长机会;同时也可以“租借”的形式将海外俱乐部的球员聘请到国内,活跃中国联赛。

有业内人士表示,企业在追逐商业利益的同时,也需找好和文化价值的平衡点。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副主任刘燕说,比如国际米兰、AC米兰在欧洲拥有雄厚的影响力,而中国股东的融入必然带来中国文化的渗透。中国投资方需着重研究,如何使欧洲市场认可中国价值观和文化,同时使企业的资金投入达到预想的传播效果,从当地民众的角度出发,避免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出现“强迫式”植入,做好与当地民众的沟通工作。

此外,还需引导企业加强对俱乐部管理的研究。王世渝说,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企业可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开”,一方面维持董事会层面的决策权,另一方面保证海外俱乐部原有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规则,谨防意识形态和管理模式上产生冲突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加强与国际对接的专业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

横店集团欧洲首席执行官阿伊拉多·皮瓦建议,收购俱乐部后可提早建立具有可靠团队的办事处,启用一批熟悉当地法规的雇员,而非临时寻找当地的经理人。

欧洲超级联赛宣布成立后!欧足联的官宣为何如此绵软无力?

欧超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说几个观点,然后看看后续事态的发展。

第一,这个事情与当年的G14完全不是一回事。G14是很简单的分钱问题,最终欧足联、国际足联通过做大欧冠蛋糕和对国家队征召球员进行补偿解决了此问题。传说中的叛徒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因为G14后来扩至18支球队,某一两支球队的影响并不那么大,毕竟当时主导者是贝卢斯科尼、默多克和基尔希等传媒大佬,而不是真正的俱乐部,叛徒之说只是G14为了自己吃相好看而掩人耳目的动作。

第二,欧超是一件极其风骚的操作。主导者不是什么跨界者,而是豪门俱乐部自己。然后他们拉来了美国的大金主,这使得欧超的商业逻辑先天成立,比起当年的G14表面上杀声连天实际上蝇营狗苟硬气多了。

第三,这件事到目前,德法两国俱乐部都没有参与,参与的主要是西班牙、英格兰和意大利球队。这是什么意思呢?德法一直是欧洲一体化的领导者,英格兰所在的英国已经脱欧了,西班牙一直都是欧洲大陆事务中的旁观者,意大利从来都是首鼠两端,不会坚定和谁硬绑在一起。所以,这件事从事务层面看是足球的事情,但背后的地缘政治逻辑还是有点意思的。

第四,各位不要因此就认为能推出阴谋论,觉得又是美国借资本的力量分化欧洲一体化。豪门想干成这个事情,必然要在资金方面另起炉灶,否则不会有效果,现在除了华尔街,恐怕世界上找不到谁有此资金实力。同时,欧洲一体化受经济衰退和难民涌入的影响太大了,疫情更是雪上加霜,既然大锅饭吃起来不香了,分家就是必然的。而且从 历史 上说,欧洲任何形式的一体化,大陆上的海洋经济国家都态度暧昧(西班牙、意大利是典型代表,其他还有低地三国、希腊等),所以,这就是另类的脱欧。

第五,因此,欧超是个政治和经济事件,不只是足球事件。也正因为它是个政治和经济事件,才会采取相对灵活的策略。比如比赛都安排在周中,比如继续参与欧足联和国际足联的体系。但同时也底气十足,弗爷甚至说出了不行就自建国家队体系的狠话。从影响力上看也很不一般,越来越多的球队主动加入欧超(G14可是邀请制)。

第六,既然已经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那么欧足联一味强硬已经不管用了,最后很可能会有欧洲大国的政治人物出面来折冲樽俎。大概率的结果是欧足联在欧超体系里面设置观察或联席角色,但不具备决定权甚至投票权。同时欧超自身也会限制扩张规模,不会去试图取代欧足联,往后更远的,则是欧洲资本也会积极介入欧超分一杯羹。

原因还是比较多方面的。

第一:真正引起这些大佬反对的主要还是欧足联不停的欧冠扩军,但是这块蛋糕就这么大,这些大佬分到的越来越少,所以也不要怪大佬揭竿而起了

第二:因为金元足球的出现导致球员市场价格虚高,传统豪门很难跟土豪竞争,巴萨这几年差点要把自己玩死了

第三:疫情导致的空场比赛直接影响了球队的收入,让这些豪门球队更难做到收支平衡,有些球队都不一定能通过财政公平法案了

第四也是最后一点,欧冠的扩军加上欧洲国家联赛直接导致了球星被过度使用,欧洲国家联赛还容易导致球星受伤,间接影响了俱乐部的成绩

欧洲超级联赛宣布成立,其实也不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情况,几个月以前就有消息透露几家大的俱乐部,主要是豪门俱乐部在酝酿成立欧洲超级联赛,这个主要是从他们的经济利益考虑,因为现在疫情的这个打击,下面各个俱乐部的经营状况都不好,入不敷出,所以他们要成立一个超级欧洲联赛,把以往足球盘子重新整一下,就是这么个情况。

现在看到欧足联等虽然已经有迅速的表态,但是这也就是官方面的一个及时的公关,并不代表双方已经完全产生对立,很有可能就是他们事后要进行一个协调,那么大家进行谈判,能不能达成一个妥协,把欧洲超级联赛和现有的各项比赛,比如说欧冠联赛、欧罗巴联赛等,能够整合到一个盘子当中去。

其实从这件事上就说明在以往的欧洲足球各项比赛当中,这些豪门俱乐部的话语权并不多,主要的操办方是欧洲足联,现在这些豪门俱乐部由于经济考虑,因为现在毕竟各个平台这个转播方式已经多样化了,比以往更能取得一个收益,所以他们就需要有更大的话语权对抗欧洲足联,所以重塑欧洲联赛。[灵光一闪]

美国操控

欧洲超级联赛宣布成立了,皇马、巴萨等12支欧洲豪门球队集体官宣加入欧洲超级联赛,而且欧洲超级联赛会在下赛季就开始。具体的赛制、情况,我前面已经发文了,可以去看看详细的内容。而超级联赛宣布成立之后,FIFA、欧足联、各大联赛都开始谴责欧洲超级联赛,不过其中对欧洲超级联赛最有震慑力的或许还是欧足联了,不过欧足联的官宣似乎显得有些绵软无力。

 

欧洲超级联赛宣布成立之后,欧足联在官网上表示:“所有参与超级联赛的俱乐部和球员可能被禁止参加全部欧足联和国际足联的比赛,包括欧洲和国际级别的赛事。”随后,欧足联表示,将会召开会议,研究对参与欧洲超级联赛的12家俱乐部的处罚。这个官宣多么的绵软无力,在出现了这样的大事之后,欧足联居然给出这样的官宣。

 

为什么说欧足联的官宣绵软无力?看看欧足联的措辞,他们用了“可能禁止”四个字,这样的官宣就留下了很大的余地。按理说,发生这样的大事,欧足联应该使用更加严厉的措辞,而一个可能,也显示出欧足联还在瞻前顾后,而这也会继续助长欧洲超级联赛的气势,毕竟欧足联都没有底气去处罚他们,这肯定会让超级联赛更加有恃无恐。

 

现在,欧洲超级联赛已经和欧足联和各大联赛站在了对立面上了,就是不知道欧足联要怎么去应对,因为这件事情一旦应对不好,那么欧足联就会威信扫地,以后欧足联的话还会有人听吗?就是不知道欧足联下一步开会研究的结果会如何呢?他们会怎么处罚这些球队呢?说不定又是雷声大雨点小,当然最终的结果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成立“欧洲超级联赛”并不是首创,谈谈当年欧洲的“G14”组织

一觉醒来,世界足坛突然变了天。

欧洲五大联赛12家豪门球队突然共同宣布,他们将自己组建一个新的赛事:欧洲超级联赛。这项赛事将在联赛的周中进行。皇马,曼联,曼城,利物浦,尤文图斯,国际米兰,巴塞罗那,切尔西,马竞,阿森纳,AC米兰,热刺为这项赛事的初始俱乐部。

皇马主席弗洛伦迪诺将担任欧洲超级联赛的主席,尤文主席阿涅利和曼联老板格雷泽将担任副主席。

12支球队敢如此明目张胆地跟欧足联对着干,原因只有一个字:钱。欧足联为了获得更多足协的支持和选票,在近几年的欧洲赛事中更多的维护着非豪门球队和小俱乐部的利益,这早就引起了豪门球队的不满。

那么,这是豪门俱乐部第一次进行“造反”行为吗?当然不是!

组建欧洲超级联赛的想法,早在1998年就有人提出,他就是当时担任AC米兰主席的贝鲁斯特尼,联合人还有传媒大亨默多克和基尔希等,准备对欧洲足坛来一次颠覆。这件事情被欧足联知道之后,迅速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但是老贝并没有就此罢休,他联合了另外13家俱乐部,成立了“欧洲G14”组织。

1998年,阿贾克斯、多特蒙德、巴塞罗那、拜仁慕尼黑、国际米兰、尤文图斯、利物浦、曼联、AC米兰、 马赛、巴黎圣日耳曼、 波尔图、埃因霍温、皇家马德里等14家豪门俱乐部,为了在和欧足联的谈判中统一声音,获得更高的话语权,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秘密召开了会议,由此名为“G14”的新组织诞生。他们的首要目标就是希望可以在参加欧冠的比赛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欧足联为了满足G14的要求,在1999年更改了欧冠的赛制:将欧冠淘汰赛前的小组赛由一轮更改为两轮,并将参赛队伍扩增为32支。

看到了甜头,自然会有新人加入,G14在2002年8月30日于摩纳哥的召开了会议,德国的勒沃库森队、英格兰的阿森纳队、法国的里昂队和西班牙的瓦伦西亚队成了组织的新成员,由此G14成员扩充到了18个,但他们仍然沿用了G14的名称。

2004年,G14希望国际足联就“球员在国际比赛日无偿为国家队效力”一事展开了初步调查。为了保障俱乐部的利益不受损失,他们希望国际足联做出规则调整,勒令各国足协在球员在为其效力期间向其支付薪资,但时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却拒绝与G14谈判。

次年,比利时球队沙勒罗瓦状告国际足联,原因是队中球员在随国家队征战时身受重伤。G14组织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他们要求国际足联对受伤球员所在的俱乐部提供经济补偿,但依然遭到了国际足联的拒绝。

2006年世界杯,G14组织贡献了22%的参赛球员,他们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这更加支持了他们“各国足协应在国家队比赛期间向球员支付工资并提供伤病补偿”的说法。另外,他们还要求国际足联向俱乐部支付世界杯的“公平收入”,以补偿俱乐部因世界杯繁多的比赛而造成的损失。

如果说以上的诉求还算小打小闹的话,那么,G14还开始重新酝酿起“欧洲超级联赛”这让欧足联足联惶恐不已。2007年,普拉蒂尼出任欧足联主席,他倡导的一系列有利于欧洲中小联赛以及各国中小级别俱乐部的政策正式出台,传统豪门在欧战中的利益被进一步剥夺。在利益受损的情况下 ,G14希望组建全新的洲际级别赛事,这个赛事仅由传统豪门稳定参加、商业化程度高,可以为球迷提供世界最高水平俱乐部比赛,同时也能将商业收入最大化。只是,这个计划最终没有实现。

自从普拉蒂尼担任欧足联主席之后,他将将G14的存在视为他仕途路上最大的障碍。2007年5月28日,普拉蒂尼在苏黎世的特别大会上呼吁G14解散。他承认G14为“精英”,但却希望传统豪门通过欧足联职业足球战略委员会来发声。

2008年1月15日,G14终于和欧足联达成了协议:欧足联和国际足联将在世界杯和欧洲杯后向入选大名单的球员支付报酬,并向其间受伤的球员所在的俱乐部提供经济赔偿。

2008年2月,G14宣布解散,同时撤销一切对国际足联和欧足联的控诉。但他们却缔造了另一个新组织的诞生——欧洲俱乐部联盟。欧洲俱乐部联盟涵盖了欧足联全部的53个成员国,加盟俱乐部数量达到了103个,继续行使着G14曾经的职责。

虽然仅仅存活了10年,但G14却为足球的 历史 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在他们的推动下,俱乐部在国家队比赛期间的经济利益得到了保障确立了,而他们让欧冠改制后的“32队参赛、比赛分为双循环制的小组赛以及淘汰赛两个阶段”的赛制,从现在来看也是非常合理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