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马格德堡-马格德堡vs汉堡分析
鲁尔战役的过程
1945年2月初。在苏联红军对柏林构成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德军不得不把西线战场半数以上的装甲师和大量坦克、火炮调到苏德战场来对付苏联红军的强大进攻。德军企图以剩下的大约59个师的兵力,依托莱茵河西岸构筑的“齐格菲防线”来阻击已进入这一地区的英美加盟军。盟军统帅部抓住德军兵力空虚,力量单薄这一有利时机,迅速调兵遣将,决心组织一次大规模的进攻。给德军以“致命一击”。
通观全局 相机而动
德军西线最为强大的由W·莫德尔元帅指挥的“B”集团军群所属的坦克第5集团军和第15集团军,以及伞兵第1集团军一部防守在既位于德国腹地,又是德军后方基地的鲁尔工业区。德军鲁尔集团共辖29个师又1个旅,占西线战场总兵力的一半,并有第3航空队和“帝国”航空队,共1704架作战飞机实施支援。
盟军统帅部(最高统帅为D·艾森豪威尔将军)针对德军的兵力部属,进行了周密分析。盟军估计,德军在西线战场虽然部署了几十个师,但都是些“架子”师。很多部队的缺额高达25%~50%,加之德军在东西线战场连遭失败,各兵团士气低落,斗志涣散,油料不足,将无力防守最重要的鲁尔工业区。尽管如此,盟军为确保战役胜利,歼灭德军鲁尔集团,仍然集中了强大兵力。盟军调集B·蒙哥马利元帅指挥的第21集团军群(辖美第9集团军、英第2集团军、加第1集团军)、O·布雷德利将军指挥的第12集团军群(辖美第1、第3集团军)、独立第18空降军共100个师(25%以上是装甲师)的兵力,并由4000架飞机支援,实施战役突击。为了出其不意,盟军进行了充分的战役准备和战投伪装,正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扫清外围 夺战登陆场
为了强攻莱茵河,向德军纵深推进,盟军的第一步计划是,扫清外围。夺占登陆场,进抵莱茵河。为此,盟军统帅部决定:在主攻方向上,以第21集团军群全部31个师(内有9个装甲师)又4个装甲旅,在3600架飞机支援下,分两个突击集团实施钳形进攻,即以英第2集团军为北突击集团,从奈梅根以南地域向东南方向进攻。以美第9集团军和加第1集团军为南突击集团从阿享东北地域向东北方向进攻;在助攻方向上,以第12集团军群美第1集团军在右翼向雷马根进攻,美第3集团军在左翼向斯特拉斯堡、卡尔斯鲁厄方向进攻。1945年2月8日,北突击集团开始进攻,战役第1日日终,向纵深推进了12km,但随后进攻速度减慢,到1945年2月23日,只突破纵深25km。按计划,南突击集团应和北突击集团同时进攻,但因德军炸毁了河堤,鲁尔河水泛滥成灾,致使同时进攻的计划未能实现。直到1945年2月23日,南突击集团才开始进攻。美第9集团军抢渡鲁尔河后,耗时3天才建立了一个正面32km、纵深16km的登陆场。尔后,美第9集团军向东北及北面两个方向发展进攻,于1945年3月2日前出到莱茵河,并于次日与北面进攻的加第1集团军会合。到3月10日,德军因损失惨重,无力阻击盟军的进攻而全部撤过莱茵河。
美第1集团军于1945年3月7日在雷马根(波恩以南30km)地域前出到莱茵河,并夺占了德军未及炸毁的“鲁登道夫”铁路大桥。美军5个师的兵力利用这座桥很快到达了莱茵河东岸,并建立了正面达40km、纵深15km的登陆场。美第3集团军于1945年3月25日在斯特拉斯堡、卡尔斯鲁厄、曼海姆、美因茨一线前出到莱茵河畔,并在莱茵河东岸奥彭海姆地域(美因茨以南20km)夺取了一个登陆场。至此,盟军在莱茵河整个正面上建立了登陆场,为强渡莱茵河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莱茵河以西的作战中,德军损失约20个师,被俘27.5万人,死伤6万余人。这时,德军士气更加低落,军心更加动摇。
强行渡河 实施合围
鲁尔工业区的“B”集团军群盟军因在阿登地区受到“羞辱”,所以对德军同仇敌忾,决心在全线进抵莱茵河后乘胜前进,强渡莱茵河,直插德国腹地。其部署是:以第21集团军群向鲁尔工业区以北地域实施主要突击;以第12集团军群从科布伦茨西北地域和法兰克雷西南地域实施辅助突击。这两个方向突击的总目标是卡塞尔,目的是合围鲁尔工业区的“B”集团军群,然后再以其基本兵力向纵深发展胜利。为了达到强渡莱茵河的突然性,盟军部队都进行了伪装,以隐真示假。为使德军难以判断主要渡河方向,盟军做了许多渡河假象。整个渡河准备条分缕析,周密无间,各兵团士气旺盛,斗志昂扬。
1945年3月23日深夜。在航空火力准备和炮火准备之后,第21集团军群在乌云般烟幕掩护下,在各选定地段实施了强渡。德军的抵抗十分微弱。到1945年3月24上午,第21集团军群就与顺利着陆的第18空降军的部队达成会合。到该日日终,盟军已攻占了韦瑟尔地域,并接着向纵深推进了20km。到1945年3月28日。盟军在莱茵河东岸夺占的登陆场正面扩大到60km,纵深也达35km。这时,由25个师(内有7个装甲师)组成的第12集团军群夺占登陆场后发起进攻,以两个装甲师从东南绕过鲁尔,前出到姆施塔特、法兰克富、吉森、科布伦茨一线。坦克先遣支队则已推进到马尔堡。4月1日,美第1集团军继续向东北迅猛推进,在利普施塔特与美第9集团军在鲁尔北面进攻的部队会合,合围了鲁尔工业区的德军21个师,共32.5万人(含将官30人)。
全线出击 乘虚而入
4月初,鲁尔德军被合围后,德军在西线的防御也就基本崩溃。于是,盟军统帅部决定,以一部兵力歼灭被围德军,将主力转移到中央方向,实施全线攻击。盟军企图以第12集团军群加强美第9集团军,在中央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直插易北河中游,以便尽可能地将战线向东推进。盟军第21集团军群均以装甲师为先导,勇猛向东北推进,1945年4月19日至月底。分别在吕内布克以东地域等几个地段前出到易北河。易北河下游德军士气沮丧,无力抗击,盟军乘势渡河,继续推进,于5月初占领了路德维希斯卢斯特、施韦临、德卑克等地。1945年5月3日,汉堡德军不战而降。在中央方向,第12集团军群从卡塞尔、帕德博恩一线向前推进,于4月中旬在维滕贝格、马格德堡、德绍一线前出到易北河。
德国城市名称列表?
德国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市镇三级,共有16个州,12229个市镇。
主要城市名单如下红框所示:
各州的名称是:巴登-符腾堡州、巴伐利亚州、柏林市、勃兰登堡州、不来梅市、汉堡市、黑森州、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下萨克森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莱茵兰-普法耳茨州、萨尔州、萨克森州、萨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和图林根州。其中柏林、不来梅和汉堡为市州。
易北河的水文特征
易北河是汇集距捷克和波兰边境克尔科诺谢山中许多源头小溪而形成的。它在捷克境内流向南而转向西,形成约362公里长的宽弧,在梅尔尼克与伏尔塔瓦河汇合,又在下方29公里处与奥赫热河合流。然後它奔向西北,切穿风景如画的易北河岩山而在6公里长的峡谷中进入德国。在德累斯顿和马格德堡之间,易北河接纳了许多长的支流,除黑鹊河外,皆为左岸溪流。它们是穆尔德河、萨勒河及萨勒河支流如白鹊河、温斯特鲁特河和伊尔姆河。这些左岸支流起源于奥雷山脉或图林根林山,形成了易北河中游的流域盆地。在马格德堡以下,易北河接纳的支流大多来自右岸,其中多数发源于梅克伦堡高地。
易北河在德累斯顿下方40公里的里萨进入北德平原;到里萨之后它蜿蜒于宽广的氾滥平原中。从一开始远至其与穆尔德河汇流之处都有筑堤。在威登堡和德绍之间的谷底变窄,宽约8公里;在北和南皆有丘陵地带升起。从德绍至马格德堡氾滥平原变宽,由此至海已连绵不断地建起堰堤。从马格德堡以下至其与哈弗尔河合流处,再从其与哈弗尔河合流处向下,易北河沿东南-西北方向流去;泛滥平原变宽,并有岔河和回水,岔河和回水的侧面常堆有矮小的沙丘。自劳恩堡开始有些已被开垦的盐碱滩。在汉堡上方泛滥平原宽13公里,而在什列斯威-好斯敦沙丘与吕讷堡灌丛区之间泛滥平原却变窄为6.5公里。
易北河河口湾本身从汉堡延至库克斯港,长约88.5公里。大多为淤泥滩和沙滩。主河道已疏浚过并设有浮标。高潮时,河槽深约16米,南岸和左岸低矮而有沼泽,河中有沙滩;右岸虽也有沼泽,但有筑堤,经过排水,土地已深耕细耨。汉堡过去是阿尔斯特河岸沼泽地上方低矮的沙丘,它已从其上发展成一个巨大的港口城市。它的现代化港口设施已扩张到易北河低洼的南岸。易北河水的流量随流域盆地中降水量和冰雪融解量的不同而大有差异。在德累斯顿,平均流速为每秒317立方米;在河口上方约225公里的新达尔肖平均流速为每秒699立方米。虽然易北河上游在捷克和德国的盖斯特哈赫特都建有水坝,在伏尔塔瓦河和萨勒河(在图林根林山中)都建有大水坝;但是它们都不足以控制易北河水位的高低变化。易北河下游,自河口上溯远至汉堡上方的盖斯特哈赫特,是有潮水涨落的,河水常定期倒灌。汉堡平均潮高约2米,在暴风雨期间,潮水可能上涨得更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